没有“俄”音的“Россия”,为什么被翻译成“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罗刹国”究竟来自何处?

没有“俄”音的“Россия”,为什么被翻译成“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罗刹国”究竟来自何处?

今天要聊的话题有点“暗黑”——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罗刹国”到底是不是俄罗斯?

提到“罗刹国”,许多人会想到蒲松龄先生的《聊斋》。 《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描绘了一个以丑为美的国度,实则是蒲松龄借“颠倒黑白”的社会暗讽现实。虽然故事中的“罗刹国”是虚构的,但名字确实借用了现实中沙俄的名字,而且是恶名。

俄语中的“Россия”本意为“罗斯人的土地”。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国家 —“基辅罗斯”,后改名为“罗斯”,是公认的俄罗斯的发源地。因此,迄今为止乌克兰人都认为自己才是东斯拉夫人的正宗传人。“俄罗斯”的英文“Russia”其实就来自于 “罗斯”。

13世纪,东方的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的铁蹄四处征战,甚至把版图扩张至了俄罗斯大片地区。于是,基辅罗斯被蒙古金帐汗国占领,被金帐汗国的枷锁囚禁了240年之久。

展开全文

当蒙古人接触罗斯人自称的“Rus”时,蒙古语却发不出以R开头的单词(突厥语系影响下,蒙古语无R音词首),于是强行在R前加了一个元音“O”,硬生生将“Rus”改成了“Oros”(斡罗斯)。

元明时期,中国人通过蒙古语接触这一名称,后逐渐演变为“俄罗斯”。而“罗刹”则是更早的音译版本, 带有佛教文化色彩。

“罗刹”是梵语Rākṣasa的音译,意为食人血肉的恶鬼。明清时期,沙俄哥萨克骑兵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甚至食人充饥,比如1643年波雅科夫率领的远征军因缺粮吃人,被称为“食人魔”,这种残暴行径让中国人将沙俄与 “罗刹恶鬼”的形象挂钩。

康熙年间,清军与沙俄爆发雅克萨之战,官方文件中仍称其为“罗刹”。 清军俘虏的沙俄士兵被编入镶黄旗,定居北京东直门,甚至建起了东正教堂(罗刹庙)。这些“罗刹人”改汉姓、娶妻生子,成了中俄混血的“老北京”。

但满族统治者受蒙古文化影响深远,到了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编纂时,正式采用蒙古语转译的“俄罗斯”作为标准译名,并沿用至今。可以说,当年的蒙古人作为中俄之间的“媒介”,其语言习惯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译名选择。这种“加元音”的操作,实则是蒙古文化强势地位的体现。

如今,“罗刹国”已成为了一个历史符号。它既反映了古代中俄冲突的伤痛,也见证了两国文化的历史交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

藏书何须看一印,多版多印又何妨
bt365体育在线

藏书何须看一印,多版多印又何妨

光速借款要审核多久
亚洲365bet官网

光速借款要审核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