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你懂得阅读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近期浏览孔网动态,发现一书友对藏书所持有的观点十分鲜明:必须是一版1印或者是N版1印。尽管这位书友用较长篇幅诠释了一版1印或N版1印的诸多好处,貌似他人无可辩驳,可是我还是想以发布动态的方式,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书籍的两种基本功能便是阅读和收藏。藏书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个人爱好,二是方便自己阅读。阅读则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不甘落后,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人们的肯定、学习和尊敬!
书友的意思是说,大多一版1印的书现在存世量少,物以稀为贵,当然值得收藏。我认为言之有理,无可非议。不过就单从稀缺的层面上来讲,经过批量印刷的书籍,尽管是一版1印,还是有一定的存世量的,当然,肯定是没有后印的量大。“河里没鱼市上看”,只不过是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版1印的书多被藏友收入囊中秘不示人而已。如果说稀缺程度,其远不及该书作者的原始手稿和出版社先期所印的清样书。
从动态中还可以看出,该书友对多版1印的书也是情有独钟。我则认为,书籍每再版一次,都是作者或编者对上一版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每印刷一次更是要讲究精益求精。像《新华字典》至今已出版第12版,《辞海》至今已出版了第7版,对于这些极为权威的工具书的修订再版,也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探求真理,贴进时代。我认为,藏书只要是正版、品相好,管它是N版几印。如果把好书比作一位良家女子,初版书就像一个美妙的少女,楚楚动人固然可爱,而多版多印书,则更像一个中年成熟的女子,版次和印次如同年龄的增长,一年比一年的成熟之美则更令人心动。绝版书却是一个风蚀残年、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向人们诉说着世间沧桑而又丰富多彩的美丽动人故事。
我认为,对于同一部书的收藏,版本应是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因为每一个版本与上一版或多或少有些不同,至于它是几印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细读这些不同的版本,可以获取更多的学问。因书书既是人写的、又是人编的,也是人印的。不同的版本因编者当时的认知不同,承载的内容也差异较大。比如我们熟悉的北宋范中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开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其中“越明年”一句交代的是“重修岳阳搂”的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各版本教材注释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为例:1994年版注为“[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2002年版注为“[越明年]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2005年版注释为“[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先释为“到了第二年”,后改成“到了第三年”,接着又返回“到了第二年”。……当然这改来改去自有专家的道理,只是我等闲之辈难以理解罢了。
在我看来,有时某些一版1印的书的收藏价值,是远逊色于一版多印的。比如1977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全国各省所印刷的版权页上大都标为“1977年4月第1版,1977年4月XX第1次印刷”,而在部分省份,如湖南、河南、广西、安徽等省所辖的城市所印刷的版权页上却显示“1977年4月第1版,1977年4月XX版第2次印刷”(图2为广西2印)或1版多印。这是因为当时在这些省份,按原计划印数印出后却发现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才为之。但这些一版多印的书在装订质量上远高于一版1印的。现在看来在收藏上性价比也是远高于一版1印的。
搞收藏书籍,一版1印开先河的书固然重要,而多版多印的书同样是不可小觑的。更重要的是,好品相能使人赏心悦目,好内容能让人受益终生!
藏书如娶亲!既要貌如天仙,又要有丰富的内涵。只要干净利索、(作风)正派(对书来说为正版)即可。
藏书何须看一印,多版多印又何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