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歷史上湧現出狀元共有21人、榜眼7人、探花5人、宰輔17人、尚書侍郎70多名,莆籍進士2482人。莆田現在出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2人為兩院雙院士),近3000名莆田籍專家學者遍布國外,有7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歷史上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數量之多,為全國少見。另外,莆田對外移民所產生的狀元,目前為止確認其祖籍身份的已有14位。
「莆田系」三個字在手機移動端鋪天蓋地,網民從對「莆田系」民營醫院、「莆田系」四大家族的口誅筆伐,升級到了對「莆田人」及「莆田」整個地域、整個文化、整個群體的抹黑,甚至毫無底線、毫無常識、毫無根據的誣陷——「莆田人已經承包了90%的寺廟」……
「莆田系」民營醫院的原罪,或者某搜尋引擎的責任,又或者關於寺廟的謠言,自有國家層面、主管部分和佛教協會介入調查和闢謠。為了「莆田」的正名之戰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奮起辯論,小編在這裡無需多言,只是想從「莆田」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從莆田725個姓氏中,從近330萬「莆田」人民(含四區一縣二個管委會)中選取最具正能量的代表,以文化「莆田系」為「莆田」正名,期望能稍息黑「莆田」的悠悠之口。本文推出的「莆田系」四大家族,是莆田眾多氏族中的傑出代表,分別時「九牧林」、「玉湖陳」、「南湖鄭」和「白塘李」。
東晉初年晉安林始祖祿公入閩,傳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萬寵,唐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韜、披、昌。韜公之孫攢,唐德宗立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昌公字茂昌,乃萬寵公第三子,其子萍遷居仙遊遊洋,世稱「遊洋林」。披公,萬寵公第二子,唐天寶間授太子詹事,贈睦州刺史,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茛、皆官刺史,世稱唐九牧林、前九牧林、「九牧林家」。「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廣、人才之多,堪稱中華姓氏一大望族。
【唐九牧林/前九牧林-莆田-開派始祖林披】
唐九牧素以詩禮傳家,人文彪炳,代出英傑。唐有林藻,林蘊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天上聖母」林默娘及其媽祖信仰,明有永樂狀元林環、刑部尚書林俊、「鐵面御史」林潤、「三教先生」林兆恩(龍江)等均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賢。唐九牧林自唐代開基,歷經1200餘年,世遠支分,派衍閩、瓊、臺、浙、贛、湘、桂、川、黔等省、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子孫繁衍海內外,後裔遍及五大洲。真可謂「喬木盤根大,猗蘭奕葉鮮」(宋仁宗題《林氏家譜》詩)。然而千枝一本,萬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剛是海內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宋九牧林/後九牧林-莆田遷泉州-開派始祖林韜】
宋代,莆田闕下林家八世孫林伋因官為晉江縣尉,遂家霞州,生子林杞,歷任康、淄、泰、雅州知州,生九子分別為知州,開派宋九牧林或「後九牧」,也稱「父子十知州」、「九牧林氏」「九牧傳芳」、「九牧流芳」。
【唐九牧林的海內外支派、名賢】
「唐九牧林」根在莆田、枝衍九州、世界各地,據考證、唐九牧林」為開基祖和派生於「唐九牧林」的林氏支脈主要有福建浦城林氏、石獅玉山林氏、石獅東圓林氏、永春棗嶺林氏、平和崎嶺林氏、龍巖適中、上杭林氏 、廈門錦裡林氏、錦園林氏、臺灣淡水林氏、湖北黃岡林氏、安徽金寨林氏、海南瓊州林氏、山東榮成林氏、山東文登林氏、廣東揭東錫場林氏、韓國海東林氏」等等,「龍巖適中、上杭林氏」、「韓國海東林氏」是「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林蘊的後裔,單這一分支就有「唐九牧林」族人120多萬。
在科舉時代,中華林氏有文科狀元十名,其中就有五名狀元來自「唐九牧林」,分別為:元代林濟孫、林亨、明代林環、林大欽、清代林召棠,即「唐九牧林」「三代五廷魁」,這些名留青史的名賢皆是「唐九牧林」後裔。
到了近現代、「唐九牧林」又源現了當代,著名科學家、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林蘭英,愛國華僑、印尼首富林紹良,上海市政工程總工程師、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東海大橋」的總設計師林元培等等。
從宋代開始,莆田陳氏就有了「十八陳」之稱,可以想見莆田陳氏支派之複雜;還有一句俗話在莆田、福建、廣東和臺灣同樣適用,那就是「陳林半天下」,顯而易見,這句話指的是在莆田、福建、廣東乃至臺灣,陳姓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姓。然而,在今天的莆田陳氏之中,「玉湖陳」佔據了莆田陳氏總人口的60%左右。莆田玉湖陳氏的一世祖為陳仁,是陳氏入莆始祖陳邁的第十五世孫,他在宋慶曆元年(1041年)隨父卜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從此子孫人丁興旺, 故稱「玉湖陳」。陳仁只有一個兒子陳貴(陳俊卿祖父), 陳貴生有三個兒子, 陳貴的次子陳詵的兒子陳俊卿於宋高宗紹興八年榜眼及第,庭對答句「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成為激勵莆田人民千百年的精神力量,累官左丞相兼樞密使,受封贈少師封魏國公;陳仁也因曾孫而貴,褒贈太師沂國公;陳貴因孫俊卿貴,贈太師,封蜀國公;陳詵得益於子陳俊卿貴贈太師封冀國公。宋度宗鹹淳四年,陳貴長子陳德載的第六世孫陳子龍,殿試狀元賜名文龍。陳文龍致仕之時,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漸衰微,在抗元衛國決策中,陳文龍跟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始終堅持抗敵衛國。當泉州蒲壽庚反叛,張世傑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興化」,陳文龍為了保存宋室和家鄉興化府城,和從叔陳瓚(拒歸順元朝被五馬分屍,宋朝廷追贈為兵部侍郎)傾家蕩產,招兵募勇,抗擊元兵,保衛興化府,並制兩句「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巡城大旗,激勵守城士民鬥志。後因叛徒出賣被捕,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嶽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詔封陳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明代以後,有「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陳文龍薨後,南宋朝廷皇贈其太師,諡忠肅公;並贈其曾祖父太師,封永國公;贈其祖父太師,封安國公;贈其父太師,封榮國公。從陳仁在白湖浦邊開基到陳文龍,玉湖陳剛好已是陳仁的第九代裔孫,因此外界譽玉湖陳是「一門二宰相,九代八太師」,陳氏後人也以此為榮。在保衛興化府城的戰鬥中,玉湖陳氏幾乎是全族投入的,死傷眾多,慘不忍睹,在南宋滅亡後,莆陽玉湖陳氏為了保存血脈,只好奔走各地安家。玉湖陳氏繁衍960多年來,目前較集中的分布在福建的莆田、仙遊、福清、長樂、惠安、泉港、漳浦, 廣東的潮汕、湛江、化州,海南雷州、臺灣的臺北、高雄、臺南和廣西的北海等地。子孫後裔已經有幾百萬人。西晉末年,中原百姓為避戰亂,大批遷徙福建,其中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閩北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從此,鄭氏在福建開枝散葉,如今中國南方及海外的鄭氏宗親,多從莆田遷出。
如果說河南滎陽是鄭氏的第一祖地,那福建莆田就是鄭氏的第二祖地。據查證,目前全國鄭氏有1300萬人左右,福建姓鄭的人有200多萬,主要居住在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尤其是莆田有35萬多人姓鄭,可以說是全世界鄭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公元308年,鄭姓始祖鄭桓公的第40代孫晉龍驤將軍鄭昭(鄭癢之子),以功封於閩,成為鄭氏的「入閩始祖」。後改任泉州刺史,道經莆田時,喜愛南湖山(今莆田鳳凰山)的水光山色,便把從河南帶來的十二個祖墳遷葬在南湖山(今莆田廣化寺內)。在廣化寺大雄寶殿一座撰於清康熙年間的《重建寺碑文》,文中的「創自隋唐,地為南湖鄭氏所舍」,證實了考證。
唐朝時,鄭昭的第17代後人唐太府卿鄭露、中郎將鄭莊、別駕鄭淑三兄弟,於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因避朱泚、李希烈之亂解甲歸田,由福州經永泰入莆田居南湖山「鄭氏十二丘」祖墳之側,構建「湖山書堂」,開課講學以訓子弟,創辦了莆田第一所學校,開了當地教育文化的先河,讓莆田從此人文蔚起,贏得「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的美名,也為莆田成為聞名遐邇的「文獻名邦,海濱鄒魯」奠定了堅實基礎,科甲之盛,冠於八閩,名流輩出,史冊彪炳。
「南湖鄭」發展數年後就各地分居了。露公仍在南湖山西峰(現莆田西天尾)定居;而莊公15年後(公元800年)搬到仙遊潯陽(今仙遊石蒼象溪)定居;淑公9年後(公元794年)搬到仙遊鞏橋(今賴店鄭宅)定居。
南湖鄭遍布福建、廣東、海南、浙江、港澳臺等省市,以及印尼、泰國、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其裔孫俊彥輩出,譬如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1104—1162年)為南湖鄭氏十二世孫,曾於夾漈草堂修書立說,其《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共 200卷,世稱「夾漈先生」;鄭僑,字惠叔,今仙遊人,乾道五年(1169年)殿試狀元,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諡忠惠;鄭紀(1438—1513),字廷綱,仙遊人,明天順四年(1460)進土,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一生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
李氏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姓,然而在莆田乃至福建、廣東、海南、臺灣等省市,李氏都不太靠前,大致在5、6位。作為莆田望族之一的「莆田白塘李氏」,是莆田李氏的一個主要支派(此外還有仙遊「汾陽李」、莆田「蔡王李」等支派)。莆田二十四景之「白塘秋月」所在地、福建省內最大的天然湖——白塘湖,滋養了名門望族「白塘李氏」。根據相關史料和譜牒,大唐江王李元祥次子皎為武陽郡王;武陽子諱藂,當武則天篡唐時遭黜封流放嶺表,卒葬南安,子諱萬康因家焉;萬康子楚珪以靖難功封隴西郡王;迨至北宋鹹平二年(999年),江王十四世孫李伯玉由南安徙遊洋復遷白塘洋尾,由此開派「白塘李氏」。媽祖之所以能得到宋王朝的褒封,從海隅孤嶼的神女到萬民擁戴、有二億多信徒的媽祖信仰,是離不開白塘李氏的推動之功矣。歷史上第一座朝廷賜額的媽祖廟就是白塘李氏四世祖李泮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創建的聖墩順濟廟,而白塘李氏五世祖裡李富和李振二人分別對媽祖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123年李振集船隨路允迪出使高麗,使船海上遇險忽見一女神救護轉安,李振告知路允迪此女神為聖墩之神,使團回朝奏報,宋徽宗御賜「順濟」廟額給聖墩媽祖廟;1127年,李富應主戰派名臣李綱之請,散財招募三千義兵乘海船北上抗金勤王,海上遇到風浪,獲女神救助安濟,回鄉後於白塘的浮嶼上創建一座媽祖廟,又於紹興十九年(1149)擴建聖墩順濟廟,成為前後二進,移原祀西側的媽祖像於正中。因此,在湄洲島媽祖祖廟大殿中,八位配神裡就有李富。李富還是莆田「樂善之士」第一人,他隨韓世忠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宣撫使張淵賞識李富的為人與才幹,向上推薦他出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室官(故今人多稱之為李制幹)。李富在莆田境內建造大小橋梁34座,堪稱莆田之最,聚徒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等書,當時理學名士如王進之、黃庚、龔遂良、林觀、劉孔修等都出自其門下。不完全統計,莆田白塘李氏自宋至清有進士98名,舉人62名,職官216名。此外,著名僑領、印尼錢王李文正,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李川、李祖可,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等,都是莆田白塘李氏裔孫。另據有關考證文章,華人首富李嘉誠亦脈出莆田白塘李氏。除了上述的「莆田系」四大家族,莆田系姓氏」莆田系「的大家族還有六桂堂、莆田蔡氏、莆田黃氏、莆田吳氏……
「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號,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
唐末五代、京兆翁氏35世祖何公隨父軒公入閩,卜居莆田興福裡竹嘯莊(今莆田荔城區北高),傳至39代乾度公(898-951),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而翁乾度堂叔翁承瓚是閩國王審知朝中宰相。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塘和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為避國亂,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今北高竹莊),並將六子依次改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
在莆田歷史文化名城史冊上,蔡氏一族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僅宋一代就出了50多名進士,職官者100多名,並有「一家三宰相」、「一門五進士」的科舉佳話,湧現出許多蜚聲朝野、赫赫有名的人物。莆田蔡氏家族最突出的就是伯房的蔡襄家族和季房的蔡京家族。蔡襄是集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科學家於一身的北宋名臣,官至端明殿學士。而蔡京和他的弟弟蔡卞、長子蔡攸曾以「一門三宰輔」榮極一時。黃氏入閩始祖黃彥豐十一世孫、任桂州刺史的黃岸遷居莆田涵江國歡鎮黃霞村,並將這裡命名為黃巷。
黃璞是黃岸的五世孫,莆田前黃派尊他為始祖。文獻記載: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入閩,進入涵江時夜過黃璞家門,知曉黃璞是大儒,感其名赫,命令部下滅炬而過。黃璞中進士後,官至崇文閣校書郎。他有八個孩子,皆在朝為官,故有「八條玉帶八支黃」之稱,其中有四個兒子和他同任館職,世稱「一門五學士」。他的第五子黃仁澤是中華黃姓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
蘇東坡曾經說過「中原文章響,無黃不開榜」。縱觀歷史,莆田黃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重要歷史人物。唐代有「文章初祖」的黃滔、文學家黃璞,宋代有狀元黃公度、丞相黃鏞,明代有方志學家黃仲昭,清末有發動農民起義的黃濂、參加辛亥革命的黃紀星,近代有閩中遊擊隊司令黃國璋、著名農學家黃震等。值得一提的是,莆田黃氏還有兩位全國著名的得道高僧妙應祖師和本寂禪師。
吳祭,系中華吳氏始祖泰伯第67世孫,原籍光州固始,生於唐開元三年,登進士第,累官浙江主事、工部屯田員外部、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因戰亂入閩,最後定居莆田黃石,為吳氏入閩始祖。據悉,吳祭6子在莆田分18房8萬餘人,在廣東南雄的分6房,現後裔200餘萬人,僅臺灣就有60餘萬人。
另外,吳祭的胞弟親屬也隨之入莆開基,其中吳瑞居莆田北高杭井,吳良居莆田可塘,各自繁衍。宋端平二年狀元吳叔告,明嘉靖帝師吳大田,清威略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等,都是莆田吳氏後裔。
在宋代,福建莆田雖偏居東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名揚天下。有文獻記載,最早遷入莆田的方姓人,在莆田科舉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據統計,兩宋319年間,莆田方氏家族考中進士的有132人,為諸姓之冠。「28對父子進士、26對兄弟進士,讓莆田的方氏成為文壇佳話。」錢文忠讚嘆不已。宋朝莆田的方氏,個個是「學霸」。來源丨操控術
/ 推薦閱讀 /
©北高資訊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及轉載授權請聯繫Beigaonews處理。
微信投稿
beigaonews商務合作
手機:156059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