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
是如何消亡的
徐 强
“丛帝开明,治理水患。”
杜宇王朝之后,古蜀国进入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它的开启与巴蜀地区的水患治理密切相关。
王朝建立
《华阳国志·蜀志》载:“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正当杜宇王朝最为强大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是“时玉山出水,望帝不能治”,岷江带来的滔天洪水威胁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其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最终战胜了水患、“民得陆处”。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杜宇因其功绩,效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鳖灵,蜀国诞生了新一代国王丛帝开明。
这一段历史,在《蜀王本纪》中的记载更具神话和世俗色彩,对王朝更替的原因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如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
开明(原名“鳖灵”)在外兴修水利,杜宇和开明夫人发生了私情,后来杜宇自己很惭愧,于是就把帝位让给了开明。
以上两种记载,很难确定孰真孰假,真相或许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总之,杜宇让位给了开明(后世称为丛帝)。后来杜宇死了,魂魄就化为子规,子规鸟因此也就称为杜鹃。
丛帝鳖灵(图源:郫都史志办)
迁都成都
开明王朝建立后,初期沿袭杜宇王朝的旧制,定都于郫,后来迁都成都,由此揭开了成都建城的序幕。
《华阳国志·蜀志》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开明王朝迁都成都,是重要战略举措,对古蜀国后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具体什么时候、哪位蜀王迁都成都,《华阳国志》等古文献语焉不详,直到2000年商业街古船棺遗址的发现提供了新的证明。经考古研究,该遗址的考古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中期,结合其他文献记载,推断开明五世迁都之说较为可信。
商业街船棺遗址发掘现场(图源:《走马锦城西》)
开明五世迁都成都,与王朝的发展战略和频繁的对外战争有关。开明王朝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王朝,大力对外扩张是它的一贯国策。据文献记载,开明王朝初期就开始了南征北伐的对外战争,北伐秦雍,南征僚僰,东进清江,竭力开疆拓土,到开明王朝中期时,古蜀王国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
这个时期,开明王朝的政权已经充分稳固,成都平原也没有再次发生特大洪灾,前期的开明王朝立都于郫的战略意义已经失去,若开明王朝的都城继续在郫,那么不论对于王朝的保境安民还是对于王朝的疆域扩张,在地形上都将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开明王朝把都城迁移到更加有利于王国发展的地方,已是大势所趋。开明五世把都城迁移到成都,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迁都成都,不但可克服地理上的障碍,而且可获得成都富足的农业产品,征发到成都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王朝对外战争的各种需要。
走向衰落
盛极则衰,和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发展规律一样,开明王朝也没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宿命,在前几代蜀王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后,逐步开始腐化堕落,走向衰微。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周显王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开明氏蜀王已拥有褒中(今汉中市西北的褒城镇以东一带)、汉中之地。有一次,蜀王与秦惠王在打猎途中相遇,为了麻痹贪财好色的蜀王,秦惠王一方面施以恩惠,将一筐金子赠送给蜀王,另一方面却暗中寻找秦兵南下伐蜀的通道,后来秦惠王又使用石牛便金、进献美人等计谋,使得目光短浅的蜀王自己伐开了蜀道,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蜀国与巴国是世仇,累代战争。但开明王分封至汉中重镇的王弟苴侯却私下与巴交好,蜀王震怒。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王亲率大军伐苴侯,占领葭萌。苴侯投奔巴国,巴国又求救于秦。
秦惠王经过充分听取群臣辩论,最终采纳了司马错优先伐蜀的建议,把握住了这一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略机遇。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大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开明王仓促应战,亲率蜀军迎战于葭萌,为秦军大败。
开明王败逃至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东北),被秦军追杀。开明王的王太子及蜀国太傅、丞相等率残部再逃至逢乡,败死白鹿山(今彭州北)。冬十月,秦军扫荡了蜀国的反秦势力,一举兼并了蜀国,遂定蜀。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至此灭亡。
开明王室船棺,出土于成都商业街(图源:成都博物馆)
开明王朝的扩疆战略和经济文化建设,对秦汉及后世我国西南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成都取得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开展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大后方,并促使青铜时代的古蜀文明逐步融合于铁器时代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中。
参考资料:
1.《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
2.《华阳国志校注》刘琳.
3.《华阳国志译注》彭华.
4.《<华阳国志>研究》刘重来 徐适端.
5.《成都简史》何一民 王毅.
6.《成都通史》段渝.
7.《成都志通讯》.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徐 强(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及资料处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