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消失于战国,流传的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出土的青铜禁有8件,木禁1件。国内各大博物馆及美国共收藏了6件铜禁,1件木禁,除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之外,还有如下几件:1.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端方铜禁。2.天津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夔纹铜禁。3.湖北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墓铜禁。4.宝鸡石嘴头铜禁。5.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漆木禁。
1.端方铜禁
1901年在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最初由端方收藏,后流入美国,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该器扁平立体长方形,无足,禁面素面,前后两边侧壁各有两排8个穿孔,左右各有4个穿孔。长87.6厘米,宽46厘米,高18.7厘米,泥范法铸造。四周及侧面饰夔蝉纹。年代应为商晚期至西周初期。
图3 端方铜禁线描图
2.西周夔纹铜禁
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整理收到的文物时,发现了破碎为数块的铜禁。1972年5月经过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现收藏于天津市博物馆。铜禁(图4)时代为西周初年,泥范法铸造,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高23厘米。前后侧壁各有两排16个穿孔,左右各有两排4个穿孔。禁面素面无纹,四周饰夔纹,禁面中心为3个并排椭圆形子口,周缘凸起,中间子口较大,两边子口较小且相等,专为放置酒器为制作。
图4 西周夔纹铜禁
3.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
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图5)于1978年在湖北省中北部的随县擂鼓墩发掘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扁平立体长方形,禁长117.5厘米,宽53.4厘米,高13.2厘米,重35.2千克,时代为战国早期。禁面前后长边对称有四个足兽(图6),是分铸后焊接在禁面下。禁面上有两个并列凹下的圆圈,出土时联禁大壶一对放置在两个圆圈之上。
图5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
图6 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兽足
4.宝鸡石嘴头铜禁
2012年6月22日,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一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发现文物,他将消息上报给村委会,村委会上报有关部门,经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两件铜禁(图7),这是宝鸡出土的几件铜禁中,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禁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足,长95厘米,宽45厘米,高21厘米,重41.8千克。禁面中心平素无纹,四周饰夔纹,侧面饰夔纹两道,中间竖弦纹。禁面上放置方彝一件,铜卣2件。此铜禁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图7 宝鸡石嘴头铜禁
5.漆木禁
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一件漆木禁(图8),原发掘报告《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将其定名为棜,时代为战国中期。该禁呈扁平立体长方形,无足,长74厘米,宽29厘米,高7厘米,通体髹黑漆,红漆绘花纹。木禁制作工艺粗糙,禁面放置非青铜礼器,应当是专供殉葬用的明器。
图8 江陵望山楚墓漆木禁线描图
也有专家考证,1925年11月,陕西军阀党玉琨带领部队疯狂盗挖古墓,不到半年时间挖出青铜器1000多件,在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古墓盗挖出土3件铜禁,西周夔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此件夔纹铜禁初由将领宋哲元所得,并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天津的家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宋哲元的公馆被查抄,连同此铜禁在内的大量财物在劫难逃,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后藏于放煤球的箱子中,五十年代铜禁一角等碎块被家中子女当作废铜卖掉。文革初期红卫兵抄家时躲过一劫,直到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被砸成几十块的铜禁碎块,加上文物工作者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的部分铜禁碎块,于1972年5月送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高英、张兰惠等老师傅进行修复,经过整形、焊接、补配、錾花、做旧处理,西周铜禁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其余2件被党玉琨盗掘过程中损坏被丢弃埋藏于凤翔城一角,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