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2014年的美国畅销车前10名,除了传统美系几款经久畅销的皮卡美国人最钟爱车型,其他位置都被日系统治如日产(NISSAN)、本田、丰田等。
再与2013年的前10名对比一下,便惊奇地发现,除了具体名次上有些微差异之外,车依然还是这些车。看来,美国人买车也喜欢随大流,但与国人的偏好有所不同,美国人追捧的是日本车。这与国内大众众揽天下的局面显然有天壤之别。
于是,问题就来了。美国人不知道日本车皮薄不经撞吗?美国人不知道德国车跑高速更稳当吗?美国车也不差,美国人为什么不爱国偏要买日本车呢?要解答这些疑惑,先要解决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美国的日本车比中国的日本车用料和做工更好。
天籁
17.98-23.98万元5.91万
询底价
凯美瑞
17.18-25.98万元4.49万
询底价
雅阁
17.98-23.88万元5.36万
询底价
帕萨特
16.45-30.98万元3.61万
询底价
在汽车全球化时代,汽车为了迎合不同地区的审美需求进行设计上的改良是很常见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国外很多品牌在华建厂,可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例如2012款凯美瑞(配置|询价)2.5油电混合款,美国版整车质量3435ibs.(约合1558KG),中国版整车质量1635KG,反而还比美国版重了约80kg。
误区二:美国的日本车比其他品牌的同类车价格更便宜。
很多人都说,美国的日本车卖得更好,是因为日本车卖得更便宜,这个讹传其实很好攻破,随便拿几款车的价格做一下比较久一目了然。以2013年美国汽车市场为例,大众帕萨特起价20845美元,同级别的日产Altima(天籁(配置|询价))起价21760美元,本田雅阁(配置|询价)起价 21680美元;可以看出,同级别的车型之间,德国车和日本车价格相差并不大,甚至日本车还比德国车略贵,美国人更懂得、更注重品质和生活。
误区三:美国人就是对日本车情有独钟。
看看2013年美国豪华品牌汽车销量排行榜,中国富人喜好的BBA,凯迪拉克、路虎、捷豹在美国的豪华汽车市场同样受欢迎,这说明美国人和中国人对汽车品牌和品质的认知度是相差不远的。
说完上面2点,再来分析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日本车,就相对简单了。
第一个原因:美国中产的理性选择
美国汽车消费最大的人群是普通中产,这其实和中国也一样,赚钱够花但盈余也不太多,挑车时自然选择更实用,保养维修费用更低的车型。日本车是工具,德国车是机器,英国车是艺术。这样的观点在美国得到普遍认同,选择更加实用省心的日本车的确是美国多数人的不二之选。曾经看到网上有人说:Nissan在北美市场推出的一款Altima(天籁),普通老美民众中的口碑很好,据他们说可以横穿美国大陆一个来回而不出现任何故障。虽然这信息无法核实,但从这车的销量来看,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个原因:美国人心态自信,汽车文化成熟,无情绪负担注重内在品质。
在绝大数美国人眼里,汽车就是生活中一个很普通的工具,和洗衣机、电脑这些没什么太大不同,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车,没钱的时候就选一辆好用的买菜车、代步车,发财了也懂得买豪车来享受,至于这个车是哪个国家产的,并不会太在意。不会有太多讲面子、民族自豪感等其他情绪掺合进去。当然,美国建国时间短,地缘上也占优势,历史上也没被别的国家欺负过,美国人对外相当自信,这也是美国人没有情绪负担一个重要原因。
那为什么日系车在美国吃香,中国自主品牌却一直无法真正开拓美国市场?
在世界,以一贯的印象,美国汽车被认为是排量大油耗大、做工粗糙、小毛病多等不良形象。眼看日系、韩系都在美国找到了归宿,中国自主车企却一直未能打进美国市场,目前有所行动的,印象中只有广汽传祺和长城哈弗了,但也只是有意开拓北美市场,尚且没有突破。
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之所以在美国吃不开的很大一条原因就是“山寨”。
报道称,中国车企在自家新款车型的设计方面都会大幅度的参考国外的一些现有车型,而其内在质量却不能够令消费者放心。
第二点原因就是知名度不够。
据品牌研调机构Interbrand统计,去年全球百大品牌排行当中,中国内地仅两家公司获选,分别是第76名的华为、第99名的联想集团,而2015年,国外消费者只有22%的比例能说出一个中国品牌。可见品牌知名度也是打开国际市场很关键的因素。
报道分析认为,中国自主车企只有改善品质,拥有自己的设计,才能逐步获得国际用户信任。好在目前已经有部分车厂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其实自主品牌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因为起步晚、技术不到家,走过一段“模仿”、“山寨”的黑暗道路。在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这其实是自主品牌提高知名度、发展壮大不可缺少的一段历史,模仿、借鉴不是什么坏事,却可以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但是不能一直靠这样的道路走下去。
行业就是在模仿、借鉴中又有自己的“创新”进步起来的。许多自主品牌现以脱离模仿的道路,在经过不断创新,已经出现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车型,并且大获成功。然而有些车企还沉寂在“山寨”的路途,还未迷途知返。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